映象网永城讯(记者 朱保磊 通讯员 王书珍 王梦圆 莫晓红)5月25日—6月16日,永城市永煤总医院党委分三批组织90余名党员赴大别山、红旗渠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,开展主题教育活动,锤炼党员意志,增强党性修养。
5月25日、5月31日,70余名党员准时出发,前往革命根据地新县红色教育基地学习。 党员们在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 ,全体党员在党旗下进行了庄严的重温入党誓词的活动。随后,在讲解员的带领下,大家参观了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和将帅馆,了解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历史, 深刻领会大别山精神的内涵和实质。
大别山红色教育培训基地弘扬砥砺奋进的大别山精神。大别山的历史是波澜壮阔的革命史,也是艰苦卓绝的奋斗史、可歌可泣的英雄史。为了打破旧世界、建立新社会,无数党的优秀儿女和革命群众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,坚守在大别山、奋斗在大别山,革命到底,矢志不渝。在这里,大家的心灵受到震撼,精神得以鼓舞。
6月14日,第三批20名党员再次出发,奔赴林州市红旗渠参观学习。学习活动在途中就已展开,大家争先恐后回答关于红旗渠的小知识,使枯燥漫长的路途变得生动而有趣。
晚上八点多到达住地后,大家来不及用餐和休息,就立即举办了培训开班仪式。党委书记张秋民在仪式上讲话,他说我们选择到林县红旗渠进行现场学习,是实地体验当年红旗渠人修建水渠的艰辛,学习红旗渠精神。希望大家把红旗渠精神落实在具体行动和工作中,不断提升个人理想信念和党性修养,为医疗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第二天,大家参观了精准扶贫示范村庙荒村、红旗渠纪念馆、现场考察了红旗渠著名的咽喉工程“青年洞”。红旗渠工程从筹划到实施建设的具体过程,以及建成后的总体情况。在当时的条件下,林州人民克服水源、资金、技术、粮食等种种困难,投入全县之人力,山洞当房、大地当床、吃糠咽菜,用最简陋、最原始的工具,一凿一钎,历时十载,“重整林县河山”,修建了总长度1500公里的、号称“世界第八大奇迹”的水利工程,解决了56.7万人和37万头家畜吃水问题,54万亩耕地得到灌溉,结束了林县“十年九旱、水贵如油”的历史。大家深深地被当年红旗渠人“自力更生、艰苦创业、团结协作、无私奉献”的开拓精神所感动,无一不赞叹坚韧无私、吃苦耐劳、可歌可泣的林州人民。几十年来,林州人民也胜利完成了从“战太行、出太行”到“富太行、美太行”的创业四部曲,实现了林州由山区贫困县向现代化新兴城市、生态旅游城市的跨越。林州、红旗渠作为一种精神符号将永远长存。
6月16日上午,学员们来到位于太行山深处石板岩乡的扁担精神纪念馆。当年的石板岩乡是贫困县的赤贫乡,群众进出大山的唯一通道便是“天梯”似 的羊肠山道,有的群众甚至一辈子没有出过大山。为了解决老百姓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,石板岩乡供销社的党员干部借助一根根扁担,将群众的需求和希望挑在肩上,翻山越岭,甚至不惜流血牺牲。
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,中国革命历史、奋斗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。活动结束后,党员们纷纷抒发内心的感受,表示通过红色教育培训,做到了筑牢信仰之基、补足精神之钙、把稳思想之舵。个人 理想信念更加坚定、党性修养更加提升。在国家建设的新征途上和医疗事业的改革中,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, 继承和弘扬历久弥新的大别山和红旗渠精神,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,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、砥砺前行,不懈奋斗。
(映象网永城频道新闻热线:152 2525 1717 传稿邮箱:yongcheng@hnr.cn映象网“大象帮办”电话180 0371 9699)
4月11日,永煤总医院妇产科团队再显身手,成功完成一例多发子宫肌瘤剔除手术,术中共剔除子宫肌瘤7个。
仁心救病患,大爱济苍生。3月31日上午,莫晓红捐献造血干细胞欢送仪式在永煤总医院举行。商丘市红十字会组宣部部长孔明辉、永城市卫健委副主任谢磊及该院领导班子主要成员等参加仪式。
为庆祝5·12国际护士节,展现医院护理队伍良好的职业风范,5月11日上午,永煤总医院护理部举办以“‘疫’路同行 共赏花开”为主题的庆祝及表彰活动,该院领导及部分护理人员约80余人参加会议。
近日,永煤总医院普外科为一例罕见的巨大甲状腺肿物患者成功手术,完整切除两侧甲状腺和肿物组织,分别达10×10×6、5×5×4、3×3×2厘米 ,解除了困扰患者20多年的痛苦。
4月11日,永煤总医院妇产科团队再显身手,成功完成一例多发子宫肌瘤剔除手术,术中共剔除子宫肌瘤7个。
4月8日上午,两位陌生的女士将一面大红锦旗和一封感谢信送到永煤总医院,两个人表示自己是来感谢该院护士刘前的。
仁心救病患,大爱济苍生。3月31日上午,莫晓红捐献造血干细胞欢送仪式在永煤总医院举行。商丘市红十字会组宣部部长孔明辉、永城市卫健委副主任谢磊及该院领导班子主要成员等参加仪式。
2月18日下午,永煤总医院预检分诊及发热门诊处,王超云、王泊泉两兄弟早早地来到岗位清洁消毒,为即将开始的工作做准备。疫情发生后,高速路口、预检分诊、发热门诊……这两个“兄弟兵”的身影每天都出现在疫情防控的最前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