映象网开封讯 (记者 崔学庆 实习生 王山峰 通讯员 袁宁 王鹏辉)通许县朱砂镇薯发农民专业合作社77座设施农业大棚拔地而起,一一排列,种植大棚内绿油油的优良脱毒红薯种苗长势喜人,生机勃勃,在此务工的边缘易致贫户正忙着采摘红薯种苗。玉皇庙镇玉皇庙村的蜜瓜扶贫产业大棚里,圆润油绿的蜜瓜被一个一个吊起来,清香酥甜的口感让人充满遐想。
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,通许县紧紧扭住产业扶贫这个根本,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,走以设施农业大棚为中 心的产业扶贫发展之路,通过产业奖补将市场“无形的手”与政府“有形的手”牵起来,将新型经营主体、贫困户和村集体的利益联结起来,用科技和保险做后盾,以扶贫基地为平台,引导设施农业向园区化、规模化、标准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方向发展,扎实有效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,为脱贫成效长久稳固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。
自2018年探索“设施农业+”之路以来,投入产业奖补资金2347.99万元,新建设施农业大棚1608座,加强管理,注重风险防控,县乡成立了产业发展专班,每个项目都明确一名分包责任人,每月至少一次实地查看运营情况,发现问题及时解决,对所有奖补大棚进行了投保。目前所有设施农业大棚运营良好,直接带动贫困户2000余户,实现85个行政村摘掉了集体经济薄弱的“帽子”,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2万元以上。冯庄的无公害番茄,朱砂的脱毒红薯等已形成规模和品牌效应。
“设施农业+带贫企业(合作社)”,发挥示范引领。发挥企业(合作社)资源、技术、信息、管理、抗风险能力强等优势,实行产业奖补政策,对有带贫效果的,按总投资的一定比例进行奖补,引导企业(合作社)对设施农业大棚统一规范运营,发展订单农业,带领贫困群众参与产业发展,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,在实现贫困户增收的同时盘活村集体经济。
“设施农业+贫困户”,引导自主脱贫。动员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进行入股分红,借用金融扶贫小额贷款以投资入股或投建的形式参与设施农业发展。鼓励贫困户主动参与生产经营,建成后的大棚优先出租给贫困户使用,并给予适当优惠。大棚生产经营期间,优先安排贫困户务工,通过固定工和季节性务工相结合的方式,实现贫困户家门口就业。直接经营贫困户年收入在8000元—25000元之间,在播种、施肥、收割或采摘需大量用工时,优先安排贫困户务工,按小时计费,每天50-120元不等。如:朱砂镇斗厢村无毒甘薯种植基地,占地200余亩,建设塑料大棚77座、暖棚两座,共带贫379户,其中土地流转2户;大棚务工12人,每人每年获得劳动收入6000元以上;覆盖无劳动能力户10户,公司每年为其提供1000元的生活补助金;免费为320户贫困户提供种苗供其种植,期间免费为其提供种植技术指导,采取订单式包种包销,免除贫困户种植和销售的后顾之忧;公司每年6月10日前,每大棚以2000元,向村集体缴纳集体资产收益金,作为集体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贫困户的二次分配带贫,其中集体经济分配带贫35户。
“设施农业+村集体经济”,保资产增效益。设施农业大棚建设者获得奖补资金,奖补资金对应资产归村集体所有,所产生的租金或收益为村集体经济收入,由村“两委”进行再分配,用于公益事业、公益岗位的安置和对未脱贫户中老弱病残户的兜底帮扶。
“设施农业+科研单位”,强化科技保障。积极与中国农大、郑州蔬菜研究所签订合作协议,建立教授工作站,加大在品种调优调新、施肥、病虫害防治及订单农业等方面的指导,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与附加值。广泛组织县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、法人科技特派员、个人科技特派员等深入田间地头和农村合作组织(企业),开展科技服务,科学开展农产品的种植和销售工作。
“设施农业+保险”,注重风险防控。投入财政资金,对设施农业大棚进行投保,减少自然灾害、意外事故等对设施农业大棚造成的损失,降低投资风险,助力稳定脱贫。
“设施农业+基地”,实行规模化经营。坚持带贫企业(合作社)示范带动、科学技术拉动、贫困户联动的思路,在规模化、标准化、现代化发展上谋突破。以扶贫基地为依托,对连片成方,初具规模的扶贫基地,通过政府“有形手”,以“一乡一园”为目标,推动设施农业扶贫基地向现代农业产业园方向发展。
相关负责人表示,2020年,通许县将继续探索“设施农业+”之路,谋划再建879座设施大棚,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11个,向园区化、规模化、标准化、品牌化跨越,把产业扶贫当作巩固脱贫成果的一项长久举措来抓,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,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。
(映象网开封新闻热线:13603789370,投稿邮箱:hnrcnkf@163.com。映象网“大象陪办”电话:18003719699)